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益母草注射液在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凝血系统和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及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产妇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康复情况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卵巢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出血量、术后2~24 h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宫缩持续时间、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5 d子宫下降高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宫腔积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3 d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D-D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结扎术后3个月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雌二醇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基础上,给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能够减少产妇出血,促进子宫恢复,改善凝血功能及术后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2):194-195
目的:探讨拆除缝线敞开切口清创换药后二期全层缝合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336例,切口液化202例,切口感染13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采用拆除缝线敞开创口二期缝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186例采用不拆除缝线仅放置引流条的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有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时间短、术后瘢痕小、窦道形成例数少等优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手术后切口出现渗液、感染一经诊断应拆除缝线敞开切口清创换药,二期缝合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西宁地区低危人群梅毒感染情况。方法:运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对西宁地区2007年1月—2009年12月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西宁地区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2007年与2009年;男女平均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梅毒阳性检出人群中男性比例正不断上升;学生中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最低;(31~50)岁中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比例,可以有效提高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淫羊藿素(ICT)对体外培养 SD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 rBMSCs,传代至第4代作多向分化鉴定。分别以10-9、10-8、10-7、10-6、10-5 mol/L ICT 刺激 rBMSCs 后3、6、9 d,分别用 cck-8及碱性磷酸酶 ALP 试剂盒检测 rBMSCs 的增殖及 ALP 活性;10-9 mol/L ICT 处理 rBMSCs 后21 d 作茜素红(AR)染色以判断钙结节的形成。结果:原代培养的 rBMSCs 贴壁生长、呈梭形,能多向分化;ICT 明显抑制了 rBMSCs 的增殖;但增高其 ALP 活性、钙结节形成。结论:ICT 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 rBMSCs 的增殖但促进其分化和矿化。  相似文献   
5.
0引言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cute idiopathic maculopathy,AIM)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黄斑区急性损害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继之以视力逐渐恢复为特点的黄斑疾病。该病具有好发于青年人,多有流感样病史,单眼或双眼均可受累,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外层视网膜限局性增厚等特点。该病最早于1991年由Yan-nuzzi等[1]报道,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观察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例SPTP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以5例胰岛细胞瘤为对照(其中3例为非功能性,2例为功能性).结果:14例SPTP患者中男女比例1∶6,平均年龄28岁,瘤体平均直径7.25 cm,包膜均完整,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区,围绕纤维血管复层排列而形成的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性组织学改变.E-Cadherin、嗜铬素A均为阴性;β-Catenin在细胞核100%表达阳性,胞质阳性率为78.5%(11/14),细胞膜均为阴性;CD10表达阳性.结论:SPTP是好发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β-Catenin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P53、PCNA抗体在胃癌血清学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P53、PCNA抗体。结果:胃癌患者血清P53、PC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53与PCNA抗体可用于胃癌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结构侵犯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AGGF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AGGF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对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AGGF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高(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AGGF1表达高的患者生存较差(P=0.002)。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AGGF1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指标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结论:肝癌患者AGGF1高表达预示着较差预后,并且AGGF1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评估个性化护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6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将其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各31例。对比两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各项体征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给予个性化护理,既能够明显缩短患儿的各项体征恢复时间,又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护理满意程度,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